如果有二個城市觀光MV給你選,你應該選第三個。
不廢話,如果要針對有錢的中年人出一首歌曲來作城市行銷,還可以怎麼做? 我找了一個案例來讓大家比較。
這幾天吵很大的城市觀光影片,大家都在比誰做的好,但我覺得,要比就要和全世界一起比。
於是我找了全世界十一隻觀光影片。邀請大家一起來看,你最喜歡哪隻影片? 哪隻影片你會再看第二次? 哪隻影片一天後你還有印象? 哪隻影片讓你很想去這個國家城市?
除了快速一個一個介紹當地景點之外,還可以怎麼做? 把城市拍的美美的就可以幫助觀光嗎? 當觀眾平常看到這些影片,能影響決策的因素還有哪些?
1.有感: 旅行帶給你的改變
不是一直說這個城市有多好,而是去看旅行者去了之後會有什麼樣的改變。大部分的城市行銷都在說自己城市有多好,卻沒有讓旅行者感受可以從這個城市中得到什麼。這廣告不用有看得懂的字不需講聽的懂的話,從畫面中就可以感受到文化的影響。
當然你也可以從反面讓你感受「不旅行讓你失去了多少」
2.賦予意義: 不只是旅行,是行動宣言
這趟旅行的意義,是宣告角色的轉換,也許不會有很多人這樣做,但會有人支持,有人討論,而且能把這片沙灘賦予新的意義。
你不是去Paris,你是去遇見浪漫的愛情,可惜你沒去。
3.優化服務體驗設計:從去之前就開始體驗
這不算是城市形象宣傳影片,但要一個城市有更多人來,當然不能只靠影片。改善旅程中的服務設計也是其中一環,這案例把服務從「進到遊樂場後」延伸到「去遊樂場之前」,把爸媽聽到煩的「到了沒到了沒」變成有趣的數位體驗,這洞察與設計都很精采。
參考理論: ORID與顧客旅程地圖
ORID可以有很多的應用,大部分是運用在引導,我這裡的詮釋是幫忙記憶與了解為什麼用感受與意義來分類。外在具體的觀光地區與事物(objective),要引起決定旅遊行動(Decisive),中間有二個步驟,讓人有感(Reflective),與產生意義(Interpretive)
顧客旅程地圖:是服務設計的基礎方法,主要是告訴服務提供者,你的服務只是顧客整體旅程中的其中一部分,從顧客的全局來思考還可以提供什麼樣的服務,從這幾隻影片來看,大部分影片的作用是在吸引民眾打算去旅遊時,把這個地點納入考量,英國影片的APP,是讓抵達英國的人去了解更多英國其他地區的故事,而樂高的APP則是設計旅行前往目的地之前的等待時間。
我們不能只停在互相爭論,而是該學會從反對意見中激發更好的創作。
前幾天討論到「民主比專制政權好在哪裡?」,如果自由只讓我們停在提出反對意見攻擊對方的話,那我們有比專制來的好嗎? 我們能夠讓每個人發言,不是應該有更多的機會產出思辯後的產出嗎?多少次只是在爭個情緒上的輸贏,但根本沒有解決真正的問題? 除了反對對方,能不能看到自己的盲點,找到除了正、反之外的第三個觀點呢?